場外平臺服務實體添“底氣”
從無到有,國內交易所場外平臺的推出與發展也是十年間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一項重要成果。2015年,國內商品期貨交易所開始啟動相關場外業務試點。2018年,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陸續上線綜合業務平臺(下稱平臺)。短短五年時間,通過對業務類型的不斷豐富,對倉單交易、基差交易、“平臺+”模式的持續探索,整體實現了從場內標準化交易向場內、場外協同發展的跨越,進一步延伸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據統計,截至2022年8月31日,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平臺累計成交4144.75萬噸、成交金額為6954.24億元(單邊,下同),累計簽約交易商近2100家。交易所場外平臺已經成為場內市場的有益補充,完善期貨市場對接實體經濟的“最后一公里”服務,為產業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了強有力的風險管理防線。
交易所陸續上線場外平臺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依托場內、服務場內,探索期貨服務實體經濟的新途徑、新方式,國內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在場外市場建設方面持續發力。
據了解,上期所于2018年5月28日正式上線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2022年7月更名為“上期綜合業務平臺”),開展與期貨交易相關的標準倉單與場外衍生品業務。4年多以來,平臺交易日趨活躍、品種穩步擴容,已上線14個品種的標準倉單交易和天然橡膠延伸倉單交易業務,推出賣方掛牌、定向掛牌、買方掛牌、倉單線上質押融資等功能,打造浙油中心、歐冶云商、保稅倉單轉讓、期轉現等報價專區,以及期現聯動客戶端。截至2022年8月31日,平臺累計成交175.07萬張倉單、成交量為1464.76萬噸、成交金額為5661.91億元,累計簽約交易商595家。
作為國內期貨交易所首個場外業務平臺,鄭商所綜合業務平臺于2018年3月30日正式上線,開展倉單交易、基差貿易等期現結合業務和場外期權、商品互換等場外衍生品業務。經過4年多的發展,平臺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持續增強。通過對“平臺+”模式的持續探索,鄭商所陸續推出中華棉倉單購銷專區和白糖基差貿易泛糖專區,為產業企業管理風險、穩健經營提供更多便利渠道,初步實現了推動期現貨融合、場內外互通、上下游聯動,服務產業鏈企業保供穩價的效果。截至2022年8月,鄭商所綜合業務平臺成交量為476.3萬噸、成交金額為501.2億元,累計簽約客戶693家。
大商所2015年啟動場外業務試點,2020年戰略性啟動場外市場“一圈兩中心”建設。目前,場外平臺已開展倉單交易(標準倉單、非標倉單、提貨單)、基差貿易等業務,上線多種掛牌交易方式和協商互動等交易功能,聯合太鋼、九三等龍頭企業共建交易專區,與現貨機構開展信息互換、市場拓展等合作,支持銀行探索標準倉單質押融資、區塊鏈倉單質押融資、交易數據融資、買斷式回購等多種融資服務。初步形成以300家產業鏈龍頭企業為核心、多類服務機構集聚賦能的生態圈格局。截至2022年8月,大商所場外平臺期現結合業務成交量為2203.69萬噸、成交金額為791.13億元,累計開戶企業841家。
記者了解到,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立足期現結合,通過持續升級優化平臺功能,增強了倉單的金融屬性,也提高了倉單的流通效率。合同、點價線上化,便于實體企業參與風險管理。
創新衍生品業務模式
相較于傳統的期現業務,場外平臺業務“高效”“便捷”是平臺用戶最大的體驗感。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南華資本早期參與較多的是上期所標準倉單交易平臺,目前已在該平臺累計銷售近20億元,主要涉及有色、橡膠、貴金屬等品種。
“從一開始的不了解到后來的熟練運用,我們切身感受到場外業務平臺帶來的便利!蹦先A資本董事長李北新表示,依托倉單系統實現標準倉單在兩個平臺之間的互換,操作便捷且時效性極高。
“近兩年上期所推出的倉單質押與延伸倉單質押業務也為風險子公司提供了更多的供應鏈融資渠道!崩畋毙卤硎,企業可以更好地參與倉單質押融資業務,有效盤活存貨資金,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解決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廣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泛糖科技)是鄭商所場外業務平臺基差交易業務的核心企業。2021年,其通過“平臺+平臺”的方式與鄭商所共同構建了基差業務平臺泛糖專區。專區于2021年12月27日正式上線,截至2022年8月末,累計實現白糖實物交割40170噸,實現了全是產業客戶參與、全有期貨對沖、全為現貨交收的效果。
“涉糖企業對于基差交易平臺的認可度較高,場外平臺提供的期貨場內聯動點價功能提升了企業期貨點價的成交效率!狈禾强萍几笨偨浝矸斗鹭啡缡钦f。
作為鄭商所場外業務平臺基差業務的參與者,泛糖科技通過聯動點價機制與非標倉單交割服務,幫助產業鏈企業有效把握價格波動下的成交機會!耙园滋菫槔,今年3月、5月、6月白糖期貨價格波動較大時段,泛糖專區當月的成交量均超過1萬噸!狈斗鹭繁硎。
能化板塊作為大商所首批建立的場外品種板塊之一。作為首批交易商,3年來,浙江明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明日控股)參與了包括標準倉單、非標倉單、基差交易在內的3項場外業務,企業交易規模也不斷增長。數據顯示,2020年(包含2019年9—12月)共成交126筆,合計8.15萬噸;2021年共成交360筆,合計20.47萬噸;2022年1—8月共成交380筆,合計31.32萬噸。
“實際操作過程中,業務通過平臺交易,資金通過平臺結算,降低了違約風險和業務成本!泵魅湛毓筛笨偨浝砩凼榔急硎,通過平臺購買和銷售倉單,企業可以更加方面地參與期貨交割和管理倉單,同時平臺提供了場外融資功能,既豐富了融資渠道,又降低了倉單資金成本。
凝聚力量共同推動平臺建設
場外平臺的推出,進一步創新了衍生品業務模式,擴充了金融衍生品“服務工具”的價值。
“交易所場外平臺助力期貨公司推出多樣的創新服務項目,更好地服務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套期保值及期現結合等方面,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參與期貨市場,提升企業風險管理能力,推動現貨產業經營方式轉變!毙潞谪浉笨偨浝砝顝姳硎,服務實體企業是期貨公司的天職,期貨公司是促進場內、場外市場融合的重要渠道。
同樣,在冠通期貨總經理母潤昌看來,期貨公司要做好場內、場外衍生品市場融合和良性發展。一方面,要夯實場內衍生品業務能力,提升運用場內期貨和期權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構建一攬子服務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繼續大力發展風險管理公司業務,不斷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尤其是場外期權業務,以滿足實體企業個性化風險管理需求。
“對于實體企業而言,我們希望場外業務平臺更加規范化、專業化、開放化,降低進入門檻、豐富交易品種!鄙凼榔挤Q,企業也期待平臺在新產業(300832)鏈形態構建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前,交易所場外業務進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交易所場外市場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的作用愈發重要。
下一步,上期所將繼續根據參與者的實際需求,優化上期綜合業務平臺,進一步推動上期所期現一體化進程,深化期貨與現貨結合,促進場內與場外協調發展,助推多層次大宗商品市場體系建設,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鄭商所將從場內外協同發展的戰略出發,持續優化平臺功能,拓展服務產業應用場景,豐富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內涵,實現期現貨市場深度結合、場內外連通高效便捷、期貨交易所市場樞紐作用充分發揮的目標,帶動現貨市場和場外衍生品市場規范發展,助力暢通內循環和大宗商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大商所將繼續圍繞場外市場“一圈兩中心”建設目標,聯合各類機構深化產業服務,強化場外市場制度建設,完善業務及平臺功能,推動大宗商品行業數字化轉型,助力完善現貨市場信用體系,促進期現貨市場基礎設施的高標準聯通,構建大宗商品行業良好生態,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貢獻力量。
0人
- 每日推薦
- 股票頻道
- 要聞頻道
- 港股頻道


- 聚焦二十大報告 這些提法引人關注
- 千億藍海待起飛,全國所有地級市將推廣可降解塑料
- 羅永浩又拿到近4億融資?“最后一次創業”要干這個!
- 北向資金本周重點加倉煤炭、通信設備行業,減持釀酒行業超68億元(名單)
- 突破性進展 新一代“人造太陽”刷新運行紀錄!核聚變行業投入將不斷加大 這些公司有望受益
- 一圖速覽二十大報告
- 【金融頭條】1100家公司、1589億元 A股回購風起
- 近4億元,羅永浩的“最后一次創業”拿到融資了!估值10-15億,這個大廠領投,要做下一個蘋果
- 韓國發布“K半導體”戰略 全球半導體爭霸戰升溫活期理財七日年化2.6%
- 回購大幅增加:值得重視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