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與化工產業相伴前行
石油化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石油、天然氣等初級原料和下游能源、塑料、化肥等石化中間產品被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國防、科技、人民生活等各領域,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國防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化工產業實現量質雙提升,2021年行業營收和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0.0%和126.8%,雙創歷史新高,利潤總額更是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1.16萬億元,產業總量大、體系全,在邁向化工強國的道路取得了長足發展。
同時也要看到,在“雙碳”政策落地、國際市場環境復雜等背景下,石化行業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風險的考驗,越來越多的石化產業企業開始參與期貨市場管理風險。十年來,大商所持續擴大化工期貨品種的產品供給,陸續推出多個塑化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在產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有效助力產業企業對沖價格風險、實現穩健經營,為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期貨力量。
不斷深化改革,化工產業十年成績單亮點滿滿
我國化工產業的蓬勃發展,是國家不斷強調“端牢能源飯碗”、加快調整能化產業結構的結果。過去十年間,化工產業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能源、化工保供能力不斷加強,自給率不斷提高,產業重點領域保持穩步增長,實現了預期指標。在“多煤、少油、缺氣”的資源稟賦條件下,我國大力發展現代煤化工,形成了“石油化工為主體、煤化工多元化補充”的戰略格局,主要產品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氣均已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對于降低進口原油的依賴度、提高我國化工原材料保障能力意義重大。以聚丙烯為例,聚丙烯廣泛用于家用物品、汽車、光纖等領域,是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和方便飯盒、食品包裝袋等日用品的重要原料。煤化工技術快速發展后,我國聚丙烯產量從2012年的1122萬噸增至2021年的2927萬噸,年均增長率10%。
同時,我國化工產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十三五”期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使得我國化工產業快速崛起,市場規模、營收齊創新高,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化工大國:2021年,全行業營業收入14.45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16萬億元,較2012年分別增長32%、42%;全行業進出口總額8600.8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35%,其中,出口總額2955.5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70%。
近年來,石化行業落后產能過剩的突出矛盾也得到有效緩解,高端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成長,行業布局向園區化、基地化集結邁出新步伐。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616家,化工產業布局規模優勢正在顯現,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灣區三大石化產業集聚區初具規模,帶動龍頭企業、民營企業快速發展,產業集中度逐漸提高。
中國石化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表示,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原料配套最為齊全、發展潛力最大的化工產業體系,生產了全球40%的化學品,形成了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能源和石化商品市場。石化行業在近年來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說明中國石化產業仍處于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更凸顯了石化工業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提高、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基礎產品安全的極端重要性。
產融結合持續深化,期貨市場始終相伴
過去十年,是化工產業鏈“蛻變”和高速發展的十年,也是產融結合不斷深化的十年。期貨市場以其基礎性功能,為化工產業企業提供了價格參考、規避風險的絕佳場所。
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國際貿易形勢趨向復雜、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等因素,導致化工產業在生產經營中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深化產融結合、利用衍生品市場管理風險逐步成為石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同時,基差交易、含權貿易等新興貿易模式的出現也改變了長久以來企業在現貨市場“單打獨斗”的局面,使此前傳統貿易雙方博弈的關系向合作共贏的關系轉變。越來越多的化工產業企業轉變經營思路與模式,嘗試利用期貨市場解決采購、生產、銷售環節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以塑化產業為例,早期塑化產業企業對期貨市場了解有限,利用衍生品市場解決采購、生產、銷售環節遇到的各類問題的理念相對不成熟,產業鏈的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弱。隨著期貨市場逐步發展,塑化產業對期貨市場認知、理解和運用不斷加深,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的基礎性功能在優化產業貿易模式、打破上下游博弈困境、促進期現貨市場有效連通中發揮了更深層次的作用。
“公司2007年開始參與期貨交易。剛開始交易還有所顧慮,只是做少量的嘗試性交易,后來逐步發現期貨市場是轉嫁風險和鎖定利潤的有效渠道,也是庫存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F在期貨成為供應鏈集成服務過程中生產利潤鎖定、遠期產成品預售的工具之一!物產中大(600704)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交易管理部副經理責任人高泉都對記者表示。
2016年以前,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化工產業市場的定價與貿易模式還是以“一口價”、上游掛牌銷售、競拍、月結等傳統模式為主,在市場價格波動加劇的情況下買賣雙方難以達成共識。隨著大商所化工板塊成交量與產業參與度的提升,產業企業廣為認可的期貨價格逐漸形成,以“期貨價格+基差”定價的基差貿易模式開始被市場所接受。同時,隨著大商所化工品種期貨的不斷完善,基差貿易、含權貿易等新型貿易模式開始被推廣到各化工品種市場。得益于基差貿易等新型貿易模式將期貨工具的功能發揮提高了一個新的高度,化工產業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興致愈發濃厚。據大商所數據,2021年6個化工品期貨交易法人客戶持倉占比均超過70%,多家化工產業龍頭企業參與大商所市場進行風險管理,華東等地塑化品貿易商普遍采用大商所期貨價格進行基差貿易。如今大商所石化板塊已成為大商所和全國期貨市場上運行最成熟、產業參與度最高的板塊之一。
“化工行業的貿易模式逐步從現貨銷售、遠期預售向產融結合、基差交易等模式轉變。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市場定價模式也將同步轉變,從最初的石化廠出廠定價,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期貨盤面加升貼水的方式來定價!闭憬魅湛毓杉瘓F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梁媚表示。
貼近產業打磨產品體系,提供精細化期貨服務
時至今日,期貨市場已經從產業陌生的交易市場發展成為產業認可的風險管理市場,化工產業的產融結合模式得到進一步深化。隨著大商所化工板塊場內市場不斷發展,滿足化工產業企業日益明確的個性化、精細化風險管理需求成為大連期貨市場建設的重要方向。
大商所從石化產業實際需求出發,上市了6個石化期貨和4個石化期權產品,為我國石化行業構建了從基礎原料到加工產品、既有期貨又有期權、既有場內又有場外的避險工具體系。2021年,大商所石化期貨成交量、日均持倉量分別達7.8億手、250萬手,占大商所期貨期權成交、持倉總量的33%、24%,市場運行質量持續提升,6個化工期貨期現價格相關性、套期保值效率均超過90%,活躍合約連續性明顯改善。
這份成績的背后,是順應產業趨勢完善產品及規則制度的結果。近年來,大商所確立了“服務面向實體經濟,創新緊跟市場需求”的發展理念,緊密結合石化產業等發展趨勢和品種特點制定了促進期貨合約功能發揮的一攬子政策措施,“一品一策”優化合約規則制度,包括優化交割質量標準、調整各指標升貼水和基準交割地等措施,確保期貨合約始終瞄向市場主流現貨商品,解決制約化工衍生品功能發揮和產業參與的“痛點”,促進市場功能發揮與石化產業需求的高水平匹配。
例如,在塑料化工領域,PVC等塑化品具有鮮明的品牌特征,貿易環節定價會參考品牌情況。而在PVC期貨上市初期,期貨價格未反映交割商品品牌信息,影響企業參與積極性。為此,大商所2015年在PVC品種上率先實施品牌交割,設置了進入交割的品牌門檻,僅允許交易所認定的品牌才可進入期貨交割,穩定了買方預期。在品牌交割制度實施后,PVC期貨與華東地區主流現貨產品的價格相關性保持在85%的較高水平,套期保值效率保持在90%以上。同時,2016年持倉客戶數同比激增337%,客戶參與意愿顯著提升。
在PVC品種成熟運行多年后,品牌交割制度拓展至線型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品種,并持續擴容免檢及交割品牌,引導現貨市場主流的產品和品牌參與期貨交割,助力更多實體企業和品牌做大做強。
在液體化工領域,大商所積極順應產業變化,向新的苯乙烯主產區推進拓展交割布局,將交割區域覆蓋面擴大至9省市,覆蓋全國近90%的產銷量,支持更多產銷區企業參與交割。通過優化交割布局和發揮交割功能,便利產業企業進行實物交收,能夠促進區域間的要素流動和供需間的有效對接,進而有助于消除市場分割,促進商品集散流通。
活躍合約連續性的改善,則是近年來大商所石化板塊的又一項顯著變化。大商所持續推進以做市商制度為核心,涵蓋交易、交割、清算、風控、市場推廣等全流程的工作方案,結合化工品種特點和市場變化“因品施策”,有效提升多個石化品種的主力合約連續性、近月合約活躍度。如苯乙烯期貨2021年非1、5、9月份合約成交量、持倉量占比分別為68%、70%,較2020年同期提高了數倍,且每月均有交割。
除了高質量建設石化場內衍生品市場,大商所在場外同樣開辟了服務石化的新“戰場”。自2020年年底戰略性啟動“一圈兩中心”場外市場建設,大商所圍繞能源化工等三大板塊先后推出基差交易、標準倉單交易、非標倉單交易等一系列場外業務的創新嘗試。2021年,能化品種場外業務累計成交6277筆,成交名義金額達182.6億元,占所有場外業務的34%。截至目前,共有96家化工板塊場外會員積極主動參與。
立足新發展階段,繼續提高服務化工產業的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化工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行業總體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我國化工產業迎來了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期貨市場作為現貨市場的重要補充,多年來與化工產業相伴而行、協同發展,形成了產融結合、優勢互補的行業發展趨勢。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商所將繼續緊密結合石化產業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用心打造、精心打磨化工衍生產品體系,為化工產業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與產業一道凝聚合力,攜手共建高質量發展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一是進一步豐富石化衍生品產品體系。加快推進純苯、硫磺、乙醇、冰醋酸、石油焦等期貨及乙二醇、苯乙烯等期權上市,進一步豐富產業風險管理工具箱;推進東北亞原油期貨、集裝箱運力期貨等戰略性期貨品種研發上市,服務石化產業鏈對沖國際價格波動風險;并著眼綠色低碳國家戰略,加強清潔能化產品的開發和設計。
二是立足產業需求優化已上市品種合約。加快推動塑料品種集團化交割制度落地、塑料品牌辦法修訂,聚焦石化產業需求在塑料品種及其他能化品種上不斷的擴大交割區域,持續完善品種合約品牌交割制度,增加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品種免檢交割品牌,圍繞綠色理念不斷完善優化現有品種合約規則,助力形成更加公開透明的綠色定價機制。
三是不斷強化服務能力破解產業客戶難題。進一步加大產業企業拓展力度,持續優化“大商所企風計劃”“DCE·產業行”“產融基地”等市場服務品牌,發揮典型模式在化工產業中示范引領帶動效應,深入推進場外期權、基差貿易等業務模式在產業企業中的應用,推動石化行業產融結合走向深處。
四是持續推動場內場外市場協同發展。豐富石化場外交易品種和工具,加大力度引入化工板塊場外會員,打造以實體產業為主體、期現公司共同參與的場外生態圈,促進期貨、現貨價格聯動。探索與能化產業龍頭企業合作,在場外平臺建設企業交易專區,解決企業期現聯動業務痛點。
五是緊跟內循環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推進乙二醇等國際化程度高的石化期貨期權引入境外交易者,著力提升石化品種價格影響力,服務石化產業企業更好地參與全球貿易、國際石化產品更好地對接國內市場。
0人